则怎么用?

2023-02-24 16:04:17

关于则怎么用?

1.文言文 中则的用法

一、连词

连接词与词、短语与短语、句与句,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。

1.表示并列关系

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“则”连用,每个“则”字都用在意思相对、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,表示两个(或两个以上)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(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)。可译为“就”,或不译。 例:⑴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(《师说》) ⑵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(《荀子·劝学》)

2.表示顺承关系

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。可译为“有“就是”“就是因为”等,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。 例:楚得枳而国亡,齐得宋而国亡,齐、楚不得以有枳、宋而事秦者,何也?则有功者,秦之深仇也(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) 按:“则有功”句: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,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。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,后一部分表结果,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。可译为“就”“便”等,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。 例:夫夷以近 ,则游者众;险以远 ,则至者少(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)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。可译为“就”“便”“才”等。 例:登斯楼也,则有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(《范仲淹·岳阳楼记》)

3.表示转折关系

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,“则”字用在后一分句,可译为“可是”“反而”“却”;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,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,“则”字用在前一分句,可译为“虽然”“倒是”。 例:A.欲速则不达(《论语·子路》) B.其室则迩,其人甚远。(《诗经·郑风·东门之墠》) 按:B.他家虽在我近旁,人儿却象在远方。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(或词组)构成的复合谓语中,表示让步。可译为“是”“倒是”等。 例:治则治矣,非书意也(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) 按:(燕国)治倒是治理好了,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。

4.表示假设关系。

有的用在前一分句,引出假设的情况,相当于“假使”“如果”;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,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,相当于“那么”“就”。 例:⑴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(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) ⑵向吾不为斯役,则久已病矣。(《捕蛇者说》) 按: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,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,国家常会因此灭亡。

二、副词

1.用在判断句中

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,可译为“是”“就是”。 例: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《岳阳楼记》)

2.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

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。 例:⑴非死则徙尔(《捕蛇者说》) ⑵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(《荀子·哀公》)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。可译为“仅”“只”“才”等。 例:日初出,大如车盖,及日中,则如盘盂(《列子·汤问》)

三、语气词

用在句末,常与疑问代词“何”一起构成“何则”,表示疑问语气。可译为“呢”。 例:宋人闻之,俨然感悦,而晋国日昌。何则?以其诸逆存顺(《韩诗外传·卷一·第二十二章》)

四、名词:

(会意。金文从鼎,从刀。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,以便让人遵守。本义:准则,法则) 同本义〖criterion;norm;standard;rule〗 则,等画物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则,法也;则,常也。——《尔雅》 根天地之气,寒暑之和,水土之性,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,虽不甚多,皆均有焉,而未尝变也,谓之则。——《管子·七法》 均守平则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马》 法则以驭其官。——《周礼·太宰》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。——《周礼·太史》。注:“亦法也。” 有物有则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庶民》 天不变其常,地不易其则。——《管子·形势》 又如:则天(以天为法,治理天下);则度(法度);则效(则象。效法) 等级(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)〖grade〗 《坤》作坠势,高下九则。——《汉书·叙传下》。颜师古注引刘德曰:“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。”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〖〗。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,为子男封邑 标准权衡器〖〗 王者制事、立法、物度、轨则,壹禀于六律。——《史记》 榜样〖example〗。如:以身作则

五、动词:

划分等级〖grade〗 咸则三壤,成赋中邦。——《书·禹贡》 仿效,效法〖follow;imitate〗。如:则先烈之言行 做,作〖do〗 众人听了,吓得不敢则声。——《红楼梦》

2.则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

①法则;准则。《叔向贺贫》:“宣其德行,顺其宪则。”

②榜样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愿依彭咸之遗则。”

③效法。《易经·击辞》:“河山图,洛出书,圣从则之。”

④等级。《汉书·叙传》:“坤作地势,高下九则。”

⑤用于加强判断,相当于“乃”、“就是”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

⑥表示限定范围,相当于“只”、“仅仅”。《两小儿辩日》:“日初出,大如车盖,及日中,则如盘盂。”

⑦表示顺承,相当于“就”、“便”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河内凶,则移其民于河东。”

⑧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、“可是”。《师说》:“爱其子,择师而教之,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”

⑨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,相当于“原来已经”。《肴之战》:“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厉兵、秣马矣。”

⑩表示假设,相当于“如果”、“假使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谨守成皋,则汉欲挑战,慎勿与战。”

⑾表示让步,相当于“倒”、“倒是”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美则美矣,抑臣亦有惧矣。”

⑿无意义。《诗经·齐风·鸡鸣》:“匪鸡则鸣,苍蝇之声。”

⒀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呢”。《荀子·宥坐》:“百仞之山,任负车登焉,何则?陵迟故也。”

3.如何区分”则”字的用法

表示并列关系

每个“则”字都用在意思相对、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,表示两个(或两个以上)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(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)。可译为“就”,或不译。

例: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(《师说》)

位卑,足羞,官盛,近谀都是句子。

而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翻译为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,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,国家常会因此灭亡。

入和出是词语,所以他不是表示并列的,是假设,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也是这样的情况,是表假设的

4.文言虚词 “则”的用法是什么

⑴却,可是。例:①至则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

②子灿寐而醒,客则鼾睡炕上矣。

③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。

④手裁举,则双超忽而跃。

⑵那么,就。例:①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

②及日中则如盘盂。

③视其缶,而吾蛇尚存,则弛然而卧。

④若备与彼协心,上下齐同,则宜抚安,与结盟好。

⑤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

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。例:《论语》六则。

⑷用在对比句中,相当于"就"。例:①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
②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。

③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

④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

⑤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

⑥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

⑦小则获邑,大则得城。

⑧昼日则鬼见,暮卧则梦闻。

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。

⑸就是。例:①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。

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?

③不然,则其所疏远。

⑹原来是。例:①徐而察之,则上皆石穴罅。

②临视,则虫集冠上。

⑺只。例:①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。

②不依公道则爱钞。

⑻同"辄",总是,常常。例:居则曰:"不吾知也!"

⑼原来已经。例:①郑穆公使视客馆,则束载、厉兵,秣马矣。

②追之,及诸河,则在舟中矣。

(则是)只当是。例:与窦娥烧一陌儿,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。

(则则)赞叹的声音。例:连呼则则。

5.消费卷则则怎么用

新式货币“消费券”,可以在游戏中各种地方获得(一般都是免费获得),并具有和“点券”同等的价值和购买道具的功能。

消费券可用于购买任何点券可以购买的商品。它可以和点券共同使用,也可以单独使用。当您选择点券支付购买一件道具时,会优先扣除消费券,消费券余额不足部分再扣除点券.

在购买成功后,会提示具体花费的点券和消费券数量。

游戏内规定只能用QB购买的商品不能使用消费券,并且消费券每天会清空一次,所以获得消费券以后一定要在当天用完.

消费券在每天凌晨0点清空,在凌晨0点~0点10分可能会出现消费券获得失败的情况

6.则和之字的用法

去百度文库,查看完整内容> 内容来自用户:whb20110725 文言虚词“之”字用法教学总结文言文“之”的用法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,“之”比较多,用法也较复杂,有作代词用的,也有作助词、动词用的;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。

若死记硬背,耗时多而效果不佳。所以在学习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“之”的用法的方法。

一、“之”作代词用 “之”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,如下列加点的“之”字: 1.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。”(《马说》) 2.名之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

(《醉翁亭记》) 3.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,乃记之而去。(《小石潭记》) 4.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。

(《小石潭记》) 5.撤屏视之,一人、一桌、一椅、一扇、一抚尺而已。(《口技》) 6.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。

(《曹刿论战》)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,当“之”用在动词的后面,“之”的用法为代词,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。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高中知识:阿母得闻之,槌床便大怒。

——《孔雀东南飞》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——《鸿门宴》既来之,则安之。

——《论语•季氏将伐颛臾》二、“之”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: 1.吾欲之南海,何如?(《劝学》) 2.送孟浩然之广陵(《送孟浩然之广陵》) 3.送杜少府之任蜀州(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) 活用为第一人称,我。

7.虚词的用法和例句

(一)而

⒈北救赵而西却秦。(连词,表并列:又〔或不翻译〕。)

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。(连词,表递进:并且,而且。)

⒊图穷而匕首见。(连词,表承接:然后,接着,就,才。)

⒋吾恂恂(xǘn紧张)而起,视其缶。(连词,表修饰:着,地。)

⒌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。(连词,表转折:却,但是。)

⒍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。(连词,表原因:因而。)

⒎吾攻赵旦暮且下,而诸侯敢救赵者,已拔赵,必移兵先击之。(连词,表假设:如果,若。)

⒏今而后吾将再病,教从何处呼汝耶?(连词,表范围:以。)

⒐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。(代词,第二人称,通“尔”:你,你的。)

⒑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。(助词,放在表时间的词的后面,没有实际意义,如:俄而,既而,久而,已而。)

⒒军惊而坏都舍。(动词:如,像。)

(二)其

⒈臣从其计,大王亦幸赦臣。(人称代词,第三人称,作定语:他的。)

⒉秦王恐其破璧,乃辞谢。(人称代词,第三人称,作主语:他。)

⒊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(人称代词,第一人称:我。)

⒋则或咎其欲出者。(指示代词〔表远指〕:那,那个,那些。)

⒌其皆出于此乎?(副词,表推测:大概。)

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。(副词,表祈使:可,还是。)

⒎其孰能讥之乎?(副词,表反问:岂,难道。)

⒏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(成功)者,非天质(自然生成的本质)之卑(低下)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。(连词,表假设:如果,假使。)

⒐其真无马耶,其真不知(了解)马也?(连词,表选择:是……还是。)

(三)之

⒈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(人称代词,第三人称,代人:他。)

⒉輮使之然也。(人称代词,第三人称,代物:它。)

⒉⒊愿将军量力而处之。(人称代词,第三人称,代事:它。)

⒋公将哀(同情)而生(令我生存)之乎?(人称代词,第一人称:我。)

⒌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(指示代词:这。)

⒍骞叔之子与(参加)师。(结构助词,表领属:的。)

⒎鼎足之形成矣。(结构助词,表修饰:的。)

⒏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(结构助词,放在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,不翻译。)

⒐宋何罪之有?(结构助词,宾语前置的标志,不翻译。)

⒑顷之,烟炎张天。(结构助词,补充音节,不翻译。)

⒒而又有剪发杜(堵塞)门,佯狂不知所之者。(动词:到……去。)

(四)乎

⒈儿寒乎?欲食乎?(语气词,表疑问:吗,呢。)

⒉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?(语气词,表反问:吗。)

⒊师劳力竭,远主备之,无乃不可乎?(语气词,表推测:吧。)

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乎!语气词,表感叹:啊,呀。)

⒌胡为乎遑遑(忙忙或心神不定的样子)欲何之?(语气词,句中停顿,不翻译。)

⒍.叫嚣(喧哗喊叫)乎东西,隳突(横冲直撞)乎南北。(介词,相当于“于”:在。)

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(助词,作形容词词尾,相当于“然”:……的样子。)

(五)焉

⒈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(语气词,表陈述:啊〔或不翻译〕。)

⒉万钟于我何加焉。(语气词,表反问:呢。)

⒊众好之,必察(考察)焉。(代词,第三人称:他,它。)

⒋针针丛棘,青麻头伏焉。(兼词,相当于“于是”“于之”。)

⒌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,石空 石空 焉。(助词,作形容词词尾:……地。)

(六)则

⒈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(连词,表条件:就,便,那么。)

⒉每闻琴瑟之声,则应节而舞。(连词,表承接:就,便。)

⒊诸越则桃李冬实,朔漠则桃李夏实。(连词,表并列、对比:就〔或不翻译〕。)

⒋至则无可用,放之山下。(连词,表转折:却。)

⒌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。(连词,表假设:如果。)

⒍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副词,表判断:是,就是。)

⒎以身作则。(名词:法则,准则。)

⒏惟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(动词,效法。)

上一篇:关于最新中国民生银行发布《超高净值人群需求调研报告》范本(通用)
下一篇:关于当前城市低保工作的难点及思考范本(通用)
相关文章